網志轉載:郭林氣功一些功法的生理心理機制探微
【編者按:最近,我在舊書市場購得一套「郭林新氣功叢書」。本叢書於1995年出版,共有《郭林新氣功抗癌防病新探索》和《抗癌防病典型評介》兩冊。我看了以後,感覺有一些文章對於我們練郭林氣功的癌症患者和慢性病患者很有教益。在此,我選編部分文章,以饗各位病友。對於原文中的圖、表等在本博客不易表述的部分,編者略加刪改。本文作者李世銘,原本是一名體育工作者,其從全新的角度來詮釋郭林氣功的功理、功法,值得借鑑。】
九年以前——1985年的農曆年除夕,我被301醫院確診為「鼻咽部低分化鱗癌」!2月28日起開始放射治療,至4月20日止,鼻咽部放射量為7200拉德,肩頸部也進行了預防性放射。
放射搞得我口乾舌燥,唾液全無,頭髮成片地脫落,血象很低,身體虛弱不堪,牙齦放壞了,冷、熱、酸、甜的東西都不能吃。由於沒有唾液,吃什麼東西都像電影《上甘嶺》裡的嚼餅乾一樣,干嚼嚥不下去。體質更加虛弱了。放療大夫對我講:放射治療,射線所過是「敵我不分」,癌細胞和正常細胞都被破壞了。要想盡快恢復還要從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做起,並舉出了「抗癌明星」高文彬的例子。建議我邊治療、休養,邊練氣功。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4月20日放療結束,25日我就到紫竹院公園「郭林氣功班」報了名,「吸吸呼」地練開了。這些簡單的動作對於搞了一輩子體操的我來說,是「小菜一碟」。「就這些能治病?」我有點兒懷疑。
但是,練到三天頭上,我在院裡做「松靜站立」,一搭「鵲橋」,忽然間幾個月沒有的唾液潺潺而下……。這是我當時最大的痛苦啊!看來這氣功還真不能等閒視之。我自「降級」,跟著「五月班」從頭學起。認認真真地學,風雨無阻地練,到現在已經堅持了九年半。
病初,「八一」體工隊黨委出於對我——一個老體育工作者的關懷,決議:李世銘吃什麼藥都給報銷。放療結束的第一個半年裡,我還吃了點兒中藥。半年多以後,我只吃點兒維生素,其它的藥物一概沒吃,給國家節約了大量的醫藥費。
當時,我還不懂「癌症不等於死亡」的道理,認為餘生不多了,「趕快做」。受黨培養了一輩子,要給人民留下點兒東西。我接受了國家體委交給的撰寫《中國體操運動史》的任務。還出了一本《體操的保護技術和誘導練習》。撰寫了十餘篇論文和幾十篇文章。總計在全國性的報刊上發表了150萬字。獲得了「國家體育科技進步獎」和「體育文學獎」。被選為北京市運動心理學會理事,中國體育發展戰略研究會委員,由於我常在公園裡給同病相連的病友們做做工作,我還被選為中國抗癌研究會癌症康復會的常委。得病的九年,成了我一生中學術成就最高的九年!於是乎,我調侃地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得了癌症並不見得不是好事!
還是在紫竹院學功的時候,一次於大元老師來查功,對我說:「你現在別的全不要管了,你好好地把氣功研究研究吧。」意在鼓勵我靜心練功。但我「聞者有意」。東坡居士有曰:「因病得閒殊非惡,安心是藥更無方」。我借撰寫《體育史》之機,把北京各大圖書館裡的氣功、導引珍本秘籍瀏覽了一遍。對照著這些源遠流長的古代功法,使我大體瞭解了氣功發展的走向和階段特點,從而更增加了我對氣功鍛鍊的悟性,練起功來收穫就更大了。我也試著用現代體育科學的理論,對氣功的一些功法進行瞭解剖學、生物力學、運動生理、運動心理學的解釋和探討。一本30萬字的氣功治病道理心得體會的書籍已交出版社,準備付梓。
通過鍛鍊和學習我進一步的認為:氣功——這一國之瑰寶之所以偉大,在於它的科學而不在於它的玄虛。歷史上對氣功早有唯物和唯心的兩種解釋。氣功只不過是一種體育;氣功是一種自我心理調節;氣功是一種道德的自我修養。經過長期艱苦的鍛鍊,是可以達到通過調息,達到調身、調心的目的。
現就郭林氣功功法中的一些生理、心理、生物力學機制,進行一些簡要的探討。
一、「松靜站立」的生物力學原理
開始學習氣功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松靜站立」。這是郭林氣功「預備功」的第一個動作。不僅是郭林氣功如此,其他門類的各種靜功也大都採取這一姿態。
松靜站立的形態由來已久,最早見於長沙馬王堆帛畫導引圖第四排第七圖。
松靜站立的基本姿態是:兩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這樣站立的兩腳比普通的自然站立或「立正」姿勢,兩腳站得寬了,增大了腳部支撐的底面積。這一站法有利於身體的穩定平衡。從正面觀察,人體重心的垂直線正落在兩足中間,平行開立的兩足,均衡地承擔了全身重量。「立木撐千斤」,這種姿態最節約肌肉力量,肌肉不使勁就更有利於全身從生理到心理的放鬆。
既然是「立木撐千斤」,為什麼要兩膝稍稍彎曲呢?我們看到過中國女排的訓練,姑娘們在槓鈴架上扛起槓鈴,有的重達180公斤,在教練的監護下做下蹲練習,她們不是深蹲到底(那樣練了臀大肌,臀部增大了,反而跳不起來了),而是從膝關節的夾角為 135度時開始做蹲起練習。這是為什麼呢?生物力學實驗證明,人體股四頭肌在大、小腿夾角為135度時力量最大。運動員在訓練腿部力量時,正是從這個角度開始。氣功鍛鍊時採用了兩膝稍屈的姿態,正是兩腿最大力量的角度靜止站立,最有勁兒的時候,也就是最省勁兒的時候,也就最有利於全身放鬆——這是道理之一。
其次,兩膝前屈的結果,為了維持平衡必須改變脊柱的工作狀態。
從側面看,正常直立時,人的脊柱有一個先天性S型的生理彎曲。這個彎曲可能減少自下而上傳來的振動,保護內臟和顱腦的安全。為了保持這一姿勢,腹背肌肉互相牽拉,都要保持著一定程度的肌緊張。腹壁肌肉為保持這一姿態,當然要有一定的用力。稍屈膝的結果,身體脊柱的S型曲線改變為近圓弧型。郭林氣功的要領叫「含胸拔背」,「腰向後坐」。後背的肌肉拉長了,腹壁的肌肉相應的也就鬆弛了。這樣就給腹式呼吸——氣功鍛鍊的主要呼吸方式,騰出了較大的活動空間,增加了每一吸的深度。
兩手放於腹前,手掌覆蓋於「丹田」之上,男左手,女右手在下,男右手,女左手在上,掌心的「內勞宮」穴對下掌的「外勞宮」穴。這一姿態的意義有三:(1)便於維持身體平衡(腰向後坐了,兩手前放,使前後的重心平衡穩定);(2)檢查自己的呼吸深度,把腹式呼吸的情況反饋給大腦——這在心理學上講,也是一種「生物回授」;(3)利於意念集中於丹田。
二、練功時為什麼要「搭鵲橋」?
學郭林氣功的「松靜站立」時,氣功老師要求我們在舌與齒之間,搭起「鵲橋」。這是各種氣功門派對練功者練功時的一個普遍的要求。「搭鵲橋」的主要要領是:舌抵上顎齒與齒齦連接處。
在我國浩瀚的氣功古籍中,有一個專用的怪字「炁」。「炁」指經修煉得來的「混元之氣」,為道家經典中獨創之字,未收入《康熙字典》。此字為象形字聲同「氣」,全字如一個人打坐在蒲團之上,上形為水,下形為火,意為「水火相見」,中間的撇、捺代表任、督二脈,上面的「牙」字頭代表舌抵上顎,搭起「鵲橋」。就這樣一個字,可以說是概括了氣功鍛鍊的基本要領。也可以看出古代功法中對「搭鵲橋」的重視。
從現代生理學角度看,「搭鵲橋」使舌柔和地刺激口腔中的上、下唾液腺,促使唾液分泌加快,使人有了「口內生津」之感。
人的唾液是非常寶貴的。傳統功法中稱之為「玉液」,與「金精」並稱為人體的「雙寶」。現代解剖學告訴我們:唾液腺在人的口腔周圍;較大的有三對,即:腮腺、下顎下腺和舌下腺,用以分泌唾液。分泌唾液時,唾液經疏導進入口腔,有潤濕口腔粘膜,稀釋食物和分解澱粉的作用,正常人每日的唾液分泌量為1—1.5升。它的活動受到大腦皮層和植物性神經系統的調節。進食時由於食物刺激口腔粘膜的感覺神經,傳到腦的唾液中樞,並隨即以反射作用方式通過植物神經把衝動送到唾液腺,使它分泌唾液。通過大腦皮層的條件反射作用,也能引起唾液分泌,曹操的「望梅止渴」就是一個很好地例證。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唾液中的氨基酸多至十餘種。氨基酸是含有氨基的有機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人體所需要的氨基酸中,必須由食物中的蛋白質供給,也可以從其他有機化合物(如糖)在身體中轉化而得。總之,這些氨基酸是構成人體營養的主要成分,是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成分。氨基酸除了營養作用外,進入消化道後,與各種消化腺體混合,還會發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學作用,可以促進臟腑的蠕動;促進了消化和吸收。
我們練功時,搭起「鵲橋」,或選用「赤龍攪水」功法(用舌頭在口中上下來回攪動)刺激唾液腺,使唾液加速分泌,於是「滿口生津」,口水湧出……。氣功功法的要求是「一口分三咽」——滿口的口水分成三小口,輕輕地嚥下去。古代功法謂之「吞津」、「灌溉臟腑」,唾液帶著那十餘種氨基酸進入胃後,引起了胃的蠕動,「臟腑如鼓」,人有了飢餓感,於是乎胃口大開——能吃了。練功有了一定的運動量——能量消耗,又開了胃口,想吃東西,機體得到了充分的能量補充,加之吞嚥唾液的結果,即保存了營養物質,又提高了消化系統的工作質量——吸收地更好了。「人是鐵,飯是鋼」,能吃且能吸收,體質得到了增強,常人就會更加健康;病人有了物質基礎,戰勝病魔就有了保障。
唾液還有重要的防癌作用。日本科學家做了個實驗:把非常有害的致癌物質放入試管中,和吐出的唾液混合,觀察其變化。實驗開始變化不大,但反覆搖動試管30秒後,試管裡致癌物質的毒性消失了80—100%。
由此可見,唾液——「玉液」是個多麼寶貴的東西。傳統氣功功法中,為了刺激唾液腺的分泌,除了有前面介紹的「赤龍攪水」外,還有「鼓漱之法」(沒有含水的空漱口——也是利用唇、舌、腮的蠕動,刺激唾液腺的分泌)等。我們的老祖先對唾液的珍視已為現代科學所證實。
珍惜你的口水吧!到處吐口水不只是不講公德,而且是「暴殮天物」了。
三、圓、軟、遠的意境何以治病?
氣功老師的第一課就要教給你:學會「圓、軟、遠」。什麼叫圓、軟、遠?它為什麼是一切氣功的基本功?又為什麼能治病呢?
從本世紀80年代開始的研究表明:人體除呼吸、循環、消化、內分泌等系統外,還有一個專司情感、心態傳遞的分子密碼系統。某一種情緒所發出的信號可以為專門的「感受器」所接收,並產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學變化。也就是說:某種情緒對某種疾病的產生,就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情緒是人們思想感情的流露,是大腦皮層興奮、抑制過程所產生的一種狀態,可以分為兩種,「正情緒」,如:希望、快樂、恬靜、好感……,「負情緒」,如:焦急、抑鬱、憤怒、恐懼、沮喪、痛苦、緊張……。人有點負情緒沒關係,過去了有正情緒調節,即可恢復正常。但長期籠罩在負情緒之中,並不斷地積累,超過了人體可以負擔的(或調節的)限度,就可能與其它內外因素交織在一起,引起病變——甚至癌變。
美國調查了250例癌症患者,其中62.4%(165例)受到過精神刺激。北京市調查癌症病人,76%有不良心理刺激因素。有人還調查了1400對癌症夫妻,其中大部分是因為對方得癌,自己過分地悲痛而患上癌的。中醫認為的「大慟之後必有大病」是有道理的。
現代醫學研究結果:(1)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可以導致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功能失調,造成皮質類固醇分泌增多,使免疫功能下降;(2)由於動員體力對付緊張狀態,造成體力的過度消耗,使人體抵禦癌細胞的免疫能力減弱,致使體內某些細胞因失去免疫系統的監視而無限度的增長——發生癌變。
懂得了這些道理,就找到了「病根兒」!既然主要的是從心理上得的病,那麼「心病還得心藥醫」!從緩解大腦皮層的緊張狀態入手。
氣功鍛鍊都有一定的意境要求。郭林氣功的意境要求是「圓、軟、遠」。這種意境要求引導病人離開了疾病的痛苦、工作的繁忙、「七情六慾」的干擾,進入到「松、靜」的境界。我們練功中的「守題」是海天白雲,是如火的晚霞,是風動的樹梢,是初綻的蓓蕾……,都是美好的事物——這就是「遠」。
這種恬靜的意境——心態,使人心情舒暢,緊張的心理得到了放鬆,大腦皮層得到了充分地調節,有利於自我調節能力的恢復、免疫機能的提高和體質的增強。
我們學功要求「數息入靜」進入氣功態。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數息」是最好的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而「集中是一切心理活動的開端」。人體在半睡眠狀態中最容易接受語言誘導和自我暗示。美國人對一些癌症病人進行催眠後,用語言誘導病人想像自己的白細胞象鱷魚一樣吞食癌細胞。檢驗的結果,白細胞果然增加了。郭林氣功中也有:「我很好」,「我一天比一天好」的自我暗示。抗癌樂園中唱《抗癌歌》也不是擺樣子的,真把自己抗癌到底的決心唱出來,就是一劑很好的心理治療良方。這在運動生理學上叫「自我激勵」。沒有這股勁頭,運動員的技術、體力再好,也拿不了世界冠軍。
郭林氣功、木蘭拳、太極拳……等等功法的動作是「圓、軟」的,所謂「圓」——就是身體姿態無棱無角,四肢、軀幹的動作均呈弧形,所謂「軟」——就是身體的各種動作輕柔放鬆,似不用力。所有動作的節奏是徐緩的,沒大的力氣,為什麼能治病呢?
運動生理學告訴我們:大腦皮層運動中樞與運動器官之間有一種「雙向作用」。皮層運動中樞給運動器官所下的命令,都會得到相應的「反饋」。練氣功時,運動中樞給肢體肢體下達的是輕柔徐緩的命令……。這樣,就在大腦皮層與運動器官之間建立了一個「放鬆——再放鬆」的「良性循環」。原處於緊張狀態的中樞神經系統得到了鬆弛。中樞神經的合理調節,正是提高免疫功能,防病治病的根本。氣功治病可以說是治到了根兒上了!這是其它運動項目所不及的。
即使是正常生活的人,練練氣功對調節快節奏生活、工作帶來的精神和肉體的緊張也有積極意義。這種理論的研究和臨床實踐,在國外近百年來才剛剛起步。
這就是「圓、軟、遠」對人體心理調節的作用,心態的平和又促進了人的生理健康,生理的健康又使人的心情舒暢。這樣,在人的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之間,又建立起一個「良性循環」,互相促進,越練越好。
四、氣功鍛鍊時為什麼要強調「虛實分清」?
氣功鍛鍊的主要活動方式是柔和的肢體活動配合有節奏的主動呼吸,也就是說,呼吸節律由鍛鍊者主觀掌握,不同於跑步、登山等活動,由於機體活動量過大,而迫使人們大口地喘粗氣。美國合眾社高級體育編輯米爾頓·裡克曼主張「散步可以代替跑步」,原因是「跑步時精神緊張,氣喘如牛,很多人在慢跑時並不感到舒適,而感到身體忍受了極大痛苦」。郭林氣功的各種「行功」,正好避免了上述缺憾。
郭林氣功功法的「吸、吸、呼」,走一走,是不是運動量不大呢?回答是否定的。氣功鍛鍊雖然呼吸沒有壓迫感,但是很講究呼吸的節奏和呼吸的深度,有的功法是邁兩步間一吸一呼(快功);有的是邁兩步間兩吸一呼(自然行功);……步子的快慢決定了呼吸的頻率。由於呼吸深度、強度大,因而它對心肺功能的影響是不大的。
吐音是悠長而又深沉的深呼吸,吐音後有代償性補充,但不像100米跑衝刺後似的呵呵帶喘,而是用主動調節呼吸深度的方式完成代償性補充,毫無壓迫感。
快功的呼吸頻率相當於中跑。特快功的呼吸頻率相當於中長跑。
雖然我們練功時沒有不舒服的大喘氣,但頻率快,進氣量和攝氧量大,氧對一些致癌物質有排出作用。運動對脂肪酸、醣皮質激素、白細胞都有著積極的影響,而這些物質又都有抗癌作用。氣功的防癌抗癌作用不是明擺著了嗎?
特快功和吐音的脈搏相當於訓練有素的超長跑或競走運動員的最低脈搏次數。其它各種功法的脈搏次數遠遠低於各種跑步。也就是說,郭林氣功各種功法對心臟的負荷量並不高,適合於體弱病人鍛鍊。
現在我們再看一看氣功鍛鍊對血壓的影響:流動的血液對血管的側壓,叫「血壓」。心臟收縮所釋放的能量(心臟所做的功)中有小部分用以推動血液流動(能量轉化為血液流動的速度),其餘大部分則作用於管壁而產生血壓。心臟收縮是推動血液向前流動的主要力量,周圍動脈的阻力是阻礙血液向前流動的主要力量,推動力克服阻力後使血液向前流動,兩者共同形成動脈血壓。動脈血壓在心室收縮時最高,稱「收縮壓」(高壓);在心室舒張時最低,稱「舒張壓」(低壓);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差,稱「脈壓」。正常成年人的收縮壓一般不超過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在90毫米汞柱以下。血壓與動脈壁彈性、循環血液量和血液的粘稠度也有關係。收縮壓一般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測量血壓是臨床常用的檢查方法之一。
但是,在日常活動中,血壓可以有微小地波動。進食後,情緒激動,測量時的體位,以及人體的機能狀態等,都能影響血壓的數值。
正常健康的人,在運動時的血壓變化應該是:隨著運動強度和時間的變化,收縮壓增高,舒張壓降低,以保證人體運動的能量要求。
在進行特快功時,在3、6、9、12、15分鐘各測血壓一次,收功畢,每分鐘再測血壓一次。可以看出,隨著特快功的進行,脈壓加大(收縮壓增高,舒張壓降低)。用這一方法對我的機能情況進行檢查,結果是良好的。
吐音功的血壓變化相當於超長跑及競走;特快功與長跑近似。
各種走、跑的指標取自《運動生理學》教材,所選的樣板是年輕人或運動員。他們的心、肺功能當然要強於中、老年人或病號。郭林氣功各種功法的指標,均出自中、老年人。健康狀況是有一定差距的,但僅僅這樣的對比,也可以看出氣功對人體心肺功能的良好影響了。
我們看了上述的對比資料後,不禁要問:練氣功沒有像跑那樣氣喘吁吁、心跳砰砰,但某些心率、呼吸頻率指標與某些走跑近似,原因何在?
跑時足前掌著地,足跡是一條直線。這條直線與人體重心的移動軌跡重合。由於速度快,不用(左右)移動重心,也可以保持身體的平衡穩定。無左右晃動,便於後蹬力量全部作用於前進方向。
走路時的重心軌跡為一條直線,為了維持平衡,左右腳交替時呈八字形,加大了支撐面積,足跟內側連線與重心軌跡重合。
自然行功、快功等要求左右兩腳落在兩條與肩同寬的平行線上。因此,重心的移動軌跡是一條蛇形曲線。
一步點功,由於有一隻腳實,一隻腳虛(功法中謂之「虛實分明」),重心移動的蛇形曲線的曲弧更小。由於要用靜力來保持這種緩慢的姿態,對腿部、腰背的力量要求更高了。這也就是一些平時不活動的人,初練此功時腰酸背痛的原因。
分析了這些足跡和人體重心移動軌跡曲線後,我們可以明白了,走和跑是人體越簡練、重心左右移動得越少越省勁兒、越合理。而氣功功法中,是在不知不覺中,卻讓你多做了許多移動重心、保持身體平衡和一定的靜力姿態的動作(如:三步點的第三步點中的「陰陽相見」),這都要鍛鍊者付出一定的肌肉力量。一次早晨練功以10000步計,移動重心的力量總計起來要做多少物理學上的「功」啊!多少由於這些「功」所付出的肌肉力量分散在每一個動作之中了,每次重心移動的距離又不大,因而你並沒有察覺,但「集腋成裘」,每天10000步下來,也是個不小的運動量。
結論通過對比也就出來了,生活、競技體育中的動作越簡練、越節約肌肉力量越合理;氣功鍛鍊中的「虛實分明」,是在不知不覺中,讓你付出一定的肌肉力量,多做一些物理學上的「功」,達到鍛鍊的目的。這也就是氣功鍛鍊沒有氣喘如牛、心跳砰砰,但心率、呼吸頻率與某些走跑近似的生物力學原理。
這就是我們的老祖先的聰明過人之處;功法中「虛實分清」的奧妙之處。
在1994年6月於北京舉行的「郭林新氣功抗癌防病國際研討會」上,聽到了查良琦教授《多媒體技術在新氣功科學中的應用研究》的報告後,我測試的「舒張壓在運動後最初的三分鐘裡有上升現象」的結果,竟然與查教授的測試不謀而合。查教授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人體在最初進入運動狀態後,機能狀態可能並不太好,但經過氣功鍛鍊的調理後,機能情況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氣功對人體機能調節的良好作用。我非常贊同這一說法,我單獨進行的實驗也證實了這一說法。
五、「吐音」的長壽作用
「吐音」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莊子·刻意》的:「熊經鳥申」。過去一些注家把「鳥申」解釋為「鳥之伸頸」,錯了!西晉史學家司馬彪注為:「鳥之頻申也」,古申與呻通,據《辭海》「頻呻」條,指「鳥之哀鳴也」,郭林氣功的吐音像不像鳥叫?吐音的圖形最早出現在馬王堆帛畫《導引圖》第一排第9圖和第二排第4圖。帛畫中還專門有一節「沐猴灌」,意為猿猴的喧囂,這也是個吐出聲音的功法。南北朝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456----537)所著《養性延命錄》就有了吐音的記載,而且是吐六個音。
明萬曆(1573----1620),周履靖輯的《夷門廣牘·赤風髓》中就有「太上玉軸六字氣訣」,其中吐的也是「噓、呵、呼、呬、吹、嘻」六音。這些古代的功法由於沒有統一的術語,理解較難,如吐音時「耳亦不可聞呼聲」,是無聲的吐音呢?還是吐音有聲而自己權作不聞呢?沒說清楚。
現代氣功前輩馬禮堂先生對《六字訣》功法有所發展,一些功法規範明確了。
郭林老師在傳統功法的基礎上,發展了「哈」音,用以治療癌症,這是對中國傳統氣功功法的一大貢獻。
吐音治病強身的機理之一是:大強度的深呼吸。由於有聲帶的限制作用,吐出的聲音嘹喨悠長,在吐音過程中人體有一定時間的屏息。這樣,就加大了肺的工作量和新鮮空氣在肺部的滯留時間,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換更加充分,從而促進了人體對氧的攝入。
人體在作最大的深吸氣後,再作最大的呼氣時所呼出的氣量,稱為肺活量。成年人的肺活量平均值,男性為3500-4000毫升,女性為2500-3500毫升,經常參加運動的人肺活量可達5000以上。一個人的肺活量除了與健康狀況有關外,還與本人的胸腔大小,肌肉功能等關係密切,但最主要的因素是胸腔壁的擴張與收縮的寬舒程度。老年人由於肺組織和肌肉、胸腔逐漸缺乏彈性,以及功能的衰退等原因,一次性呼吸量較之青壯年人明顯減少,經過大量的研究後,統計資料表明:人的肺活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這種減退的趨勢,老年人最為明顯。為此,國外已將肺活量作為檢測衰老的首選項目之一。科學家們指出,肺活量低的人不能指望和肺活量高的人一樣同享高壽。
美國科學家們在觀察中發現,長期堅持體育鍛鍊的人,他們的肺活量減退得非常緩慢,即使是60 歲的老人,若能長期堅持鍛鍊,其肺活量仍能符合正常的數值。而不進行體育鍛鍊或其他活動的70歲老人,其肺活量就比堅持鍛鍊的同齡人平均要低 20.64%。經常鍛鍊,肺活量加大了,攝氧能力提高了,人體的健康水平也就會相應的提高。
美國波士頓大學對5200人做了30年的追蹤研究,得出了驚人的結論:肺活量隨著人壽命的增長而下降,每生長十年肺活量下降9~27%。這樣,通過對肺活量的定期測試,就可以反推出人的壽命長短,對「死神」降臨期,就可以作出比較準確的預報。人們由此也就可以選擇各種方法,推遲「死神」的到來。最現成的,行之有效的的方法就是:常年經常體育鍛鍊。
癌症病人雖然是重病在身,但是堅持適當的體育鍛鍊也有很大的好處,體質增強可增加抗病的「資本」,運用得當的體育手段,大可以戰癌而勝之。小也可以提高「帶癌存活」率。而氣功就是一種適合病人的體育鍛鍊。
癌症病人每天在優美的環境、新鮮的空氣裡練習氣功,面對著初升的太陽,大喊6~9聲,實際上是在增強肺活量的練習,每天堅持不懈,肺活量不退而保持,甚至還略有增加,死神就會「退避三舍」,健康人就會更加健康,延年益壽;病人——即使是晚期癌症病人,也會延長帶癌生存期,甚至能積蓄力量「戰而勝之」。這就是:「八一湖畔一聲吼,病魔也要抖三抖」的科學道理吧。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吐音」,這種高聲的喊叫也是一種內在情緒的宣洩。在繁忙緊張的工作、生活中,人們難免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在靜謐安詳的環境中,大聲喊叫,宣洩一番,也可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我們在每年年初的電視新聞中,都可以看到日本人的元旦「吶喊比賽」。在比賽中「運動員」喊什麼都行,甚至可以把老闆臭罵一頓,順順氣,據說可以一年大吉!其實這也是高度緊張社會中,人們對緊張、壓抑情緒的一種尋求平衡的宣洩手段。喊完了,輕鬆了,下一年接著緊張,投入地干活去!日本人就是這樣的活法兒,活得也很自在。
從上述介紹中,我們是否懂得了一些有關「吐音」的科學道理?那麼在練功的時候,你就應該放開喉嚨,大聲的吼叫吧!
「我命在我」、「身有大藥」——這是中國古典氣功中的兩句名言。即使是病入膏肓的人,只要不喪失生活的勇氣,積極配合治療,量力而行、持之以恆地進行旨在增強體質的鍛鍊,自身的自我調節能力和免疫功能就會得到重建和不斷的加強,健康情況就會得到改善。起碼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帶癌生存期」;搞好了還會創造條件,使癌變發生逆轉,重回健康世界,繼續為社會做貢獻。
以上是我對郭林氣功中某些功法的一些生理、心理、生物力學解釋。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